台灣推動預防溺水的現況與發展 摘要

2025年1月台灣防溺協會理事長陳五洲、 理事 古凱全在 世界華人體育管理協會(GoCASM) 雲南論壇中發表 台灣推動預防溺水的現況與發展。 內容摘要 📌 前言:向海致敬,還是向危險招手? 「我們把孩子帶到海邊,教他們向海致敬,卻忘了先教他們如何與海共處。」——陳五洲 2020 年起,政府力推「向海致敬」政策,打開 29 處海域、17 條親水溪流,全台水上活動人次短短三年翻倍。與此同時,內政部消防署統計顯示:開放水域溺亡比例不降反升,2024 年已占總溺亡人數的 78%。這組尷尬數字,正是我們今天想聊的主題——台灣的防溺水工程,到底卡在哪? 🏊♂️ 1. 官方+民間的「水域安全生態系」長什麼樣? 如果把台灣的水域安全想成一張網,它的經線是政府,緯線則是遍地開花的民間團體。 官方端 中央:海委會、教育部體育署、國教署、內政部消防署、交通部航港局 地方:各縣市體育局、海洋局、消防分隊 民間端 紅十字會、水上救生協會、新北市救生員教育服務推廣協會、水適能訓練協會、水域訓練檢定協會、台灣運動休閒觀光產業協會、海軍水中爆破隊退伍人員協會、台灣防溺協會……族繁不及備載。 透過「公私協力」模式,台灣在泳池與平靜水域的安全成績單其實不差:學生溺水死亡率連年下降,救生員密度更是亞洲名列前茅。問題是——當場景換成溪流、瘋狗浪、海濱、離岸流,這張網瞬間漏洞百出。 📊 2. 數據會說話:泳池下降、溪流上升的剪刀差 2015~2024 年「學生溺水死亡」下降 42% 同時期「整體溺亡人數」卻維持每年 300~400 人 其中 78% 發生在「無救生員」的開放水域 古凱全理事用一句話總結:「泳池的安全紅利,完全抵不過開放水域的風險赤字。」 🎯 3. 我們已經做了什麼? ✅ 教育面 2015 年起,教育部體育署推動「小學親水體驗池試辦」,把游泳課搬到校園;偏鄉則以「巡迴教學車」跑遍 3,200 公里海岸線。 2021 年起,國教署把「水域安全」納入彈性課程,規定國小畢業前至少要學會 15 公尺漂浮+25 公尺基本游泳。 ✅ 人力面 內政部消防署每年培訓 3,000 名以上合格救生員,並導入 VR 溺水模擬系統,讓救生員在「離岸流」與「低溫症」情境下練習。 民間團體則深入社區,開設「長輩水適能」、「親子自救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