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澳洲水域安全戰略 2030

圖片
  一、前言:水域安全的重要性與澳洲戰略願景     水是生命之源,卻也潛藏致命風險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統計,溺水是全球第三大意外死亡原因,而澳大利亞作為四面環海的國家,其水域安全挑戰更為嚴峻。為應對此一問題,澳洲水安全委員會(Australian Water Safety Council)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,推出《水安全戰略2030》(Australian Water Safety Strategy 2030),目標在2030年前將溺水死亡人數減少50%。此戰略不僅是政策文件,更是一份基於數據分析、社區參與和科技創新的全方位行動藍圖,值得台灣借鏡。 二、戰略核心目標與基本原則 總體目標     澳洲水域安全戰略以「減少50%溺水死亡率」為核心目標,並特別關注「非致命溺水」(non-fatal drowning)事件的預防與處理,因為這類事件可能導致長期健康損害,卻常被忽略。 支援原則與推動手段 證據導向(Evidence-based) :所有政策均以數據為基礎,定期分析溺水事件的高風險族群、地點與活動,確保資源精準投放。 共創與地方參與(Co-design & Community Empowerment) :強調與社區合作,尤其是原住民與偏遠地區,由地方主導設計水安全計畫。 政策整合(Policy Alignment) :將水安全與教育、衛生、移民及社會福利政策結合,避免孤立化。 可及性與平等(Equity & Access) :確保弱勢群體(如偏遠地區居民、新移民)也能獲得資源與教育。 三、五大優先領域與具體政策實踐 1.  People(人員):提升全民水安全素養   此領域聚焦於整體人口的游泳能力與風險意識,核心在於「教育與技能普及化」。 學校課程整合 :各州與地區將游泳與水安全課程納入正規教育,確保學童在畢業前具備基本游泳能力與自救知識。例如,維多利亞州要求所有小學生必須完成至少20小時的游泳課程。 假期加強班與補助 :針對經濟弱勢家庭提供補助,降低學習門檻。暑期開設「游泳加強班」,並結合社區中心與非營利組織擴大參與率。 師資培訓與認證 :建立專業教練的職涯發展路徑,確保教學品質與一致性。   台灣借鏡 :台灣可將游泳教育正式納入課綱,並針對偏鄉學校提供交...

避免溺水意外?從觀念到自救,建立完整安全網

圖片
 每年夏天,台灣的新聞裡總少不了「戲水溺水」的悲劇。無論是溪邊烤肉、海邊衝浪,還是朋友相揪去SUP、溯溪,原本快樂的出遊,卻可能因一時的輕忽而釀成無法挽回的意外。事實上, 溺水是可以預防的 。只要從觀念建立、自救技巧和互救能力三個層面下功夫,就能大幅降低風險。 🧠 第一層面:觀念建立與事前準備 許多溺水事故,其實在一開始就能避免。 觀念正確,往往比泳技更重要。 選擇安全水域 只在有救生員值勤、設有安全標示的水域活動。溪流、湖泊、水庫常常是高風險地帶——水深不明、暗流、漩渦一旦發生,很難自救。 📍台灣案例:2022年花蓮清水溪,就曾有大學生因忽略水流暗湧被沖走,最後不幸罹難。 注意天候與水情 別忽視氣象預報!颱風前後、豪雨過後,溪水可能瞬間暴漲。台灣每年夏天都有「山洪暴發」意外,溪邊露營的人常措手不及。 了解自身狀況 酒後、過度疲勞、空腹或飽餐後,都不適合下水。若有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癲癇等病史,更不應單獨到陌生水域。 穿著與裝備 救生衣不是「選配」,而是必需品。SUP、獨木舟、溯溪,務必穿救生衣。鞋子也很重要,溯溪鞋比拖鞋安全太多。別忘了帶哨子,萬一發生危險,可以立刻發出警訊。 結伴而行 一個人下水,就是孤注一擲。有人在旁,就多一份安全保障。 🏊 第二層面:水中自救技巧 當意外真的發生,保持冷靜是唯一能救你的第一步。 保持冷靜,善用浮力 大多數人其實都能浮起來,只是因為恐慌拼命掙扎,反而加速下沉。先深吸一口氣,讓身體放鬆。 拍打水面求救 雙手拍水、大聲呼喊,吸引注意。台灣許多案例顯示,若能及早引起岸上注意,救援成功率大幅提升。 漂浮技巧 水母漂 :深吸氣,臉朝下埋入水中,手腳自然下垂,省力等待救援。 仰漂 :平躺水面,頭後仰、口鼻露出,雙手輕撥水保持平衡。 善用衣物製作浮具 長褲脫下後打結,利用空氣製成簡易浮袋,能延長等待時間。 順流而下,尋找上岸點 在溪流中被沖走時,切勿逆流而上!應仰漂,腳朝下游,雙手輕划,隨時準備靠岸。 🤝 第三層面:互救能力 救人之前,請先想清楚:「 我能不能安全回來? 」 救援原則是 「叫、叫、伸、拋、划」 : 叫(呼救並報案) :大聲呼喊、撥打119或118。 伸(利用延伸物) :竹竿、繩索、...

營救落水人員的原則

圖片
 根據《美軍野外生存手冊》(U.S. Army Survival Manual, FM 21-76 / FM 3-05.70)以及標準戶外急救守則, 營救落水人員的原則是「自保優先,間接施救」 。以下是正確步驟與順序: 🌊 營救落水人員的正確步驟 一、先評估環境,確保自身安全 保持冷靜 ,先觀察水流、風浪、地形。 切勿冒然跳水,避免「雙重受害」。 二、呼救與組織協助 大聲呼救 ,立即通知其他人。 如有條件,派人去找專業救援(警消、醫療單位)。 三、優先採取「岸上救援」原則 Reach(伸手救) 站穩岸邊,用竹竿、樹枝、衣物、繩索遞給落水者。 保持低姿態,避免被拖入水中。 Throw(拋擲救) 投擲漂浮物:救生圈、繩結、木材、背包、保溫瓶。 繩索一端固定在岸上,另一端給落水者抓。 Row(划船救) 若岸邊施救無效,使用船隻、木筏或浮具接近。 切勿單人徒手下水,除非受過專業訓練。 Go(下水救)——最後手段 僅限於岸上救援皆無效、且自身有良好游泳與救生技能時。 入水前攜帶漂浮物(救生圈、衣物、木板)。 接近方式 :由後方靠近落水者,避免其驚慌抱住你。 控制方法 :抓其後頸衣領或腋下,保持其口鼻出水。 拖帶方式 :採仰泳或側泳,單手托住或牽引。 四、脫險後立即急救 保暖與安撫 :脫去濕衣,覆蓋保暖衣物或毯子。 檢查呼吸與脈搏 :若呼吸停止,立即進行人工呼吸(口對口或口對鼻)。 心肺復甦術(CPR) :若無脈搏,立即實施 CPR。 避免二次溺水 :落水者可能因水入肺,數小時後仍會呼吸困難,需送醫。 ✅ 記住口訣 :「 Reach → Throw → Row → Go 」 這是全球通用的救生步驟,也是美軍野外生存守則強調的流程。 本文經過AI輔助撰寫

台灣推動預防溺水的現況與發展 摘要

圖片
     2025年1月台灣防溺協會理事長陳五洲、 理事 古凱全在 世界華人體育管理協會(GoCASM) 雲南論壇中發表 台灣推動預防溺水的現況與發展。      內容摘要 📌 前言:向海致敬,還是向危險招手? 「我們把孩子帶到海邊,教他們向海致敬,卻忘了先教他們如何與海共處。」——陳五洲 2020 年起,政府力推「向海致敬」政策,打開 29 處海域、17 條親水溪流,全台水上活動人次短短三年翻倍。與此同時,內政部消防署統計顯示:開放水域溺亡比例不降反升,2024 年已占總溺亡人數的 78%。這組尷尬數字,正是我們今天想聊的主題——台灣的防溺水工程,到底卡在哪? 🏊‍♂️ 1. 官方+民間的「水域安全生態系」長什麼樣? 如果把台灣的水域安全想成一張網,它的經線是政府,緯線則是遍地開花的民間團體。 官方端 中央:海委會、教育部體育署、國教署、內政部消防署、交通部航港局 地方:各縣市體育局、海洋局、消防分隊 民間端 紅十字會、水上救生協會、新北市救生員教育服務推廣協會、水適能訓練協會、水域訓練檢定協會、台灣運動休閒觀光產業協會、海軍水中爆破隊退伍人員協會、台灣防溺協會……族繁不及備載。 透過「公私協力」模式,台灣在泳池與平靜水域的安全成績單其實不差:學生溺水死亡率連年下降,救生員密度更是亞洲名列前茅。問題是——當場景換成溪流、瘋狗浪、海濱、離岸流,這張網瞬間漏洞百出。 📊 2. 數據會說話:泳池下降、溪流上升的剪刀差 2015~2024 年「學生溺水死亡」下降 42% 同時期「整體溺亡人數」卻維持每年 300~400 人 其中 78% 發生在「無救生員」的開放水域 古凱全理事用一句話總結:「泳池的安全紅利,完全抵不過開放水域的風險赤字。」 🎯 3. 我們已經做了什麼? ✅ 教育面 2015 年起,教育部體育署推動「小學親水體驗池試辦」,把游泳課搬到校園;偏鄉則以「巡迴教學車」跑遍 3,200 公里海岸線。 2021 年起,國教署把「水域安全」納入彈性課程,規定國小畢業前至少要學會 15 公尺漂浮+25 公尺基本游泳。 ✅ 人力面 內政部消防署每年培訓 3,000 名以上合格救生員,並導入 VR 溺水模擬系統,讓救生員在「離岸流」與「低溫症」情境下練習。 民間團體則深入社區,開設「長輩水適能」、「親子自救」...

台灣 vs 國際 溺水防治政策比較

圖片
 擷取 陳五洲博士 課程內容 項目 台灣現況 國際(WHO / CDC / RLSSA / ILSF 等)最佳實務 教育年齡起點 建議 6 歲以上兒童學游泳與水域安全 WHO 建議 4 歲開始基礎水中生存技能(游泳、漂浮、自救)訓練;澳洲 RLSSA 強調 2–4 歲就開始「水感啟蒙」 教育對象範圍 以學校教育為主,成人與遊客教育不足 WHO/ILSF 強調全齡教育,包括漁民、觀光客、高齡者;設立多語言安全資訊 救生員制度 由消防署負責培訓與認證,定期複訓 ILSF 訂有國際救生員認證標準(ILSC),包括持續進修與心理壓力應對訓練 美國 Red Cross、RLSSA 也有類似持續教育制度 開放水域管理 制定安全管理規範,加強巡邏與宣導 澳洲 RLSSA 有嚴格開放水域分級制度(危險標示、即時監控、禁泳規定);使用 AI 與無人機巡查 事故資料庫 缺乏完整統計與公開平台 澳洲 RLSSA 建立全國性開放資料庫,每年發布《National Drowning Report》;WHO 建議標準化分類與即時通報系統 社區參與 民間團體協助宣導,但社區防護機制不足 WHO/CDC 推廣「社區防溺計畫」(Community-based Drowning Prevention Program),包含看護制度與鄰里守望 錯誤觀念矯正 透過教育宣導更正「不靠近水就安全」、「會游泳就不會溺水」等迷思 WHO 在全球防溺日推廣行為改變宣傳,結合社交媒體與體驗活動改變風險認知 RLSSA 有針對青少年與年輕男性的專屬「risk perception」課程 氣候變遷因應 尚處在概念推廣階段,缺乏具體計畫 WHO 與 UNDRR 建議將洪水、暴雨與海平面上升納入防溺政策,並建立極端氣候預警系統 已在太平洋島國與東南亞試行

中國青少年防溺水的現況

圖片
     每到夏天,新聞上總會出現令人心痛的溺水事件,尤其是青少年與兒童。其實,這些悲劇並不是「天災」,而是我們可以預防的「人禍」。深入分析中國(以及部分台灣偏鄉)青少年防溺水的現況,會發現關鍵的堵點幾乎都圍繞著 家庭監護、危險認知、公共防護、教育成效 與 科技應用 這幾個面向。 一、家庭監護與安全教育的缺口 監護不到位      很多溺水事故發生在「沒人看顧」的情況下。家長對「 四知 」( 知道孩子去哪裡、跟誰、做什麼、何時回來 )落實不夠,特別是在偏鄉,留守兒童更是高風險族群。 真實案例:河南許昌3名小學生相約野泳,最終只有1人獲救,2人溺斃。 安全教育不足      很多家長的防溺教育只有一句:「不要去玩水!」,卻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危險、更沒有教過自救的方法。加上缺乏親子溝通,孩子遇到危險時往往束手無策。 二、青少年安全意識不足與盲目施救 「野泳」文化      不少青少年把河川、水庫當成天然泳池,卻低估水流、暗溝的危險性。 盲目下水救人      缺乏救援知識的孩子,常用「手拉手」或直接跳下去,結果釀成更多人傷亡。 案例:成都有父親為救落水的孩子,因沒有救援技巧,反而一同溺亡。 三、公共防護與政策落差 防護設施不足      雖然有地區推「 四個一 」設施( 警示牌、救生圈、救生繩、救生杆 ),但很多農村水塘、河道仍沒有隔離或警示,更缺乏監控設備。 政策執行不均      城市與農村在資源投入上差距大。有地方引入AI監控、無人機巡查,溺水率大降,但偏遠地區還是靠人工巡邏。 四、學校教育與游泳技能的侷限 教育形式化     中國 教育部雖有「1530」安全教育模式(每天1分鐘、每週5分鐘、假期30分鐘提醒),但很多學校只是口頭宣導,沒有真正的實地演練。 游泳技能普及率低      正規泳池不足,尤其偏鄉缺乏資源,許多孩子連基本的仰漂、水母漂都沒學過。 五、科技與協同治理不足 技術覆蓋有限      部分地區使用...